汉家风骨 光耀千古——伟哉太史公(图)

发布于:2020-04-22 10:03   来源:陕西韩城旅游   

  继任太史

  汉景帝中元五年(前145),司马迁降生在韩城一个叫做高门的村落。据传司马迁就出生在西高门村的西寨子。这个寨子也叫龙门寨,俗称高崖上。在20世纪70年代,寨子遗迹尚存。司马迁的祖茔就在村东150米处。

 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“学天官于唐都,受《易》于杨何,习道论于黄子”精通天文、《易》学和黄老之学,学问非常渊博,他著有一部《论六家之要旨》,专门对阴阳、儒、墨、名、法、道六家的得失偏颇进行论述,他给了司马迁官学与私学老师所不能给予的一切。司马迁从小受父亲熏陶,学习非常刻苦。从10岁起,他就开始诵读一种用籀文书写的古书。籀文即大篆,是在钟鼎文的基础上进行繁化而成。它字形齐整威武,通行于先秦,到了汉代已经很少有人使用。

汉家风骨 光耀千古——伟哉太史公(图)

  少年时代的司马迁,在家乡过着“耕牧”生活。在耕牧的间歇,他会去长安求学。汉武帝元朔二年(前127),司马迁19岁的时候,汉武帝派遣卫青、李息远征匈奴,收复了新秦中,设置朔方郡和五原郡,征募十万余民众迁居朔方。又将郡县与王、侯国中才能出众,及钱财在三百万钱以上的迁移到茂陵,充实京师。司马迁随家迁居京城,得到了老博士伏生、大儒孔安国的点拨。

  司马迁20岁时从长安出发,开始到全国各地去游历。他向南漫游江淮,一路追随大禹治水的足迹,登上会稽山,探访了夏禹的葬身之处。之后又折向西,视察了位于湖广一带的九嶷山,凭吊帝舜。在泛舟游览了沅江与湘江之后,司马迁又向北渡过汶水和泗水,来到了梦寐以求的齐、鲁之都观礼,研习学业。他还专程来到曲阜瞻仰了孔子的墓地,在邹地、峄山与鲁地那些儒生们在一起揽衣挽袖,一步一揖地学习礼和射覆,体验乡射之趣。在经过鄱邑、薛城和彭城时,司马迁逗留的时间很长。梁、楚是司马迁游历的最后一站,他在此两地做了详细考察后才回到长安。

  回到长安后不久,司马迁做了郎中。郎中是九卿之一郎中令的属官。其间,司马迁几次随同汉武帝外出巡游,到过很多地方。34岁那年,司马迁担任郎中将,奉命出征巴蜀以南,向南经略邛笮、昆明,为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做了不少工作。

汉家风骨 光耀千古——伟哉太史公(图)

  元封元年(前110),汉武帝决定封禅泰山。汉武帝率领十万大军,浩浩荡荡由京城出发,旌旗绵延数十里,出长城向北巡察至朔方。在兜了一大圈子之后,又东行至缑氏,于三月间登上中岳太室山祭山。当这一行人来到泰山时,山上的草木尚未发芽,汉武帝于是东巡至渤海。四月,汉武帝由渤海归来,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。这是大汉朝建立以来的首次封禅,也是继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后的第二次。作为史官,司马谈本应从行,可是他却因病滞留在了周南(今河南洛阳的古成周以南)。司马谈深感遗憾,后因此抑郁愤恨而死。恰巧司马迁完成西征使命回来,他在洛阳见到了病危的父亲。

汉家风骨 光耀千古——伟哉太史公(图)

  自汉武帝元狩元年(前122)司马迁24岁时起,司马谈便着手编修《太史公书》,他渴望能够倾尽自己平生所学,写出一部古今通史,以告慰先祖,但是他的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。在临终之前,司马谈将修史的重任交付给了司马迁,希望他来完成自己的夙愿。司马迁在《太史公自序》里面,详细记录了与父亲在河洛之间的这次谈话。

  汉武帝元封三年(前108),司马谈死后三年,司马迁出任太史令。

  负薪塞河

  汉武帝元光三年(前132)春,黄河在河南境内决口。黄河上一次大的决口,是在汉文帝前元十二年(前168),在延津西南的酸枣,这一次是在濮阳县西南的瓠子。洪水向东南冲入钜野泽,泛入泗水、淮水,淹及梁、楚十六郡。

汉家风骨 光耀千古——伟哉太史公(图)

  在决口之初,汉武帝便派汲黯、郑当时率10万人马前往堵塞,没有成功。由于丞相田蚡的反对,堵口之事被一再搁置。直至元封二年(前109)四月,汉武帝祠祭泰山回京,率领百官前往瓠子口,在黄河泛滥23年后,亲自主持了规模宏大的瓠子堵口工程。塞河的方法是,先以木、竹为桩,夯入河堤,然后再往里面填塞柴草、土石。汉武帝令扈从官员自将军以下与士卒,每人皆背负柴薪参加塞河。当时地处东郡的百姓皆以草为炊,柴薪很少,因而只能忍痛割爱,砍伐淇县西北卫国名园淇园的竹子作为楗。黄河决口时司马迁才13岁,这时他已经36岁,正当壮年,有幸参加了负薪塞河的伟大壮举。他在《史记·河渠书》中说:“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,其明年,旱,干封少雨。天子乃使汲仁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。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,则还自临决河,沉白马玉璧于河,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。是时东郡烧草,以故薪柴少,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。天子既临河决,悼功之不成,乃作歌曰……”汉武帝共作《瓠子歌》两首。

  试想一下,数万人背负着柴薪,一边塞河一边慷慨悲歌,这该是何其壮观的一个场面啊!为害20余年的黄河大决口,在汉武帝身体力行下终于被堵住了。汉武帝激动不已,在河堤上筑宫纪念,取名宣房宫。

  太初历

  太史令是记载史事、编写史书,兼管国家典籍、天文历法、祭祀的官员。作为一名合格的太史令,必须得具备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。

汉家风骨 光耀千古——伟哉太史公(图)

  汉武帝太初元(前104),司马迁参加了《太初历》的编制工作。西汉初年沿用的是秦朝的《颛顼历》,但《颛顼历》有一定的误差。在司马迁等人的提议下,汉武帝下令修订历法。中大夫公孙卿、壶遂、太史令司马迁,与治历邓平、长乐司马可、酒泉郡侯宜君,及从民间征募来的20余名天文学家,一起议造汉历,形成了18种改历方案,经过比较和实测检验,最终选定了落下闳、邓平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,这就是《太初历》。为示纪念,汉武帝改年号为太初,公元前104年为太初元年。这部历法朔望长为29又43又81日,故称八十一分法,或八十一分律历。

汉家风骨 光耀千古——伟哉太史公(图)
汉家风骨 光耀千古——伟哉太史公(图)

  《太初历》规定一回归年等于365.25016日,一朔望月等于29.53086日,一回归年为一年,一朔望月为一月,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,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,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,首次记录了五星运行的周期,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,并根据天象实测和多年来史官的记录,得出135个月的日食周期。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,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,这个历法在农历(夏历)中一直沿用至今。

汉家风骨 光耀千古——伟哉太史公(图)

  造历这个事其实远非我们今天想的那样简单。在古代,历法除了用于指导农事,还与封禅一起被用来申明君权神授。从三黄五帝时起,对这项工作就非常重视。尧在禅位给舜时,语重心长地说:“天之历数在尔躬。”舜也用同样的话告诫禹。而自古“王者易姓受命,必慎始初,改正朔,易服色,推本天元,顺承厥意。”所以每逢改朝换代总会更改历法,改变服饰崇尚的颜色。

汉家风骨 光耀千古——伟哉太史公(图)
汉家风骨 光耀千古——伟哉太史公(图)

  可是这样重大的事居然被耽搁了。战国时诸侯纷争,无暇顾及治历的事。秦朝时日太短,没有腾出手来搞。汉朝建立后,刘邦自命水德,沿袭了秦朝的历法和服色。孝文帝本有机会纠错,可是又让丞相张苍给贻误了。所以西汉初年沿用的仍旧是当初秦国使用的《颛顼历》。西汉建立都102年了,还没有自己的历书,这怎么能行?“职责+使命”,这就是司马迁倡议编制《太初历》的原因。

责任编辑:李楠